江苏58项成果亮相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

2023年11月18日,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简称“教博会”)在广东珠海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江苏省教科院陆岳新院长率队出席开幕式并在专题论坛上作主旨报告。在江苏省教育厅的直接指导与江苏省教科院的全力组织下,江苏共有58项优秀成果参展,覆盖了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特殊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各个学段,成果来源较为丰富,包含省市县教科研部门、一线学校以及深耕学科教学的一线教师等多元主体,在成果主题上紧密聚焦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课程与教学的变革、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的整体实践、乡村教育的振兴与发展以及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等关键领域。其中,省教科院共有四个领衔的成果参展,分别是陆岳新领衔的《云媒教育思维的智慧学园实践样态》、董林伟领衔的《做数学:义务教育学科育人的创新实践》、张克中领衔的《素养引领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变革的实现路径探索》与魏惠领衔的《素养导向下测评推动初中英语教学的系统性变革》。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吕玉刚先生在省教科院院长陆岳新的陪同下专程视察了江苏馆,并给予了高度评价。陆岳新在推介江苏的成果时指出,江苏参展的成果体现出三大特点,即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的结合度高、教学变革与课题研究的关联度高、理论与实践成果直接转化的效能度高。

 图片1.jpg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吕玉刚,江苏省教科院院长陆岳新、科研处处长董林伟在江苏展区留影

18日下午,由省教科院主办的“做数学:义务教育学科育人的创新实践”论坛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陆岳新以“以‘做’育人,构建高质量数学教育新生态”为题作大会主旨报告。他将“做数学”的成果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做数学”切实改变了中小学数学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高质量数学教育新生态;二是“做数学”实现了过程与结果的平衡,达成了培养学生智慧新生态;三是“做数学”终极目标旨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了数学学科育人新生态。他希望项目组能够继续做好“做数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化研究工作,强化项目成果的推广运用与普及,让更多的青少年体会到数学好学,进而能够好学数学、学好数学,从而为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作出更大贡献。

项目主持人董林伟进行了“做数学:义务教育学科育人的创新实践”成果发布报告,形象生动地呈现了“做数学”研究与探索的全过程,并详尽阐述了“做数学”的理论观点与实践举措。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郭庆松、南京市五老村小学校长吴玉国、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沈琼、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原校长赵维坤分别分享了小学、初中数学“做数学”的教学案例。南京师范大学喻平教授、谭顶良教授分别围绕做数学的教育教学成效及其心理机制作了学术报告。本次论坛由省教科院科研处的宗锦莲博士主持,来自全国各地300余名代表共同参与,对“做数学”的成果表示了高度的认可。

图片2.jpg 

陆岳新院长作主旨报告,“做数学”团队作成果介绍

 图片3.jpg

与会代表在听项目成果报告

“做数学:义务教育学科育人的创新实践”项目已持续研究20多年,在董林伟处长的带领下,聚焦学生与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的真实互动,致力于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将抽象、枯燥、难学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懂,让学生在手脑协同、启思明理的实践活动中,享受到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走出了一条我国中小学数学学科育人的创新道路。

图片4.jpg

陆岳新院长与项目组成员合影

(撰稿:宗锦莲、李韦)


浏览:744